中国海洋大学很可怕(青岛工学院很可怕吗)
一、【求助!!】有关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研究生的问题
我是上海海洋大学研一水生生物学专业的。首先我想说,本科学校好不好没什么大的关系,既然开始学了,也有考研想法了,那就往前看。
其实,女生学水产养殖是比男生吃亏不少。但是也可以学的比我们男生更好,不是么?当然,考研的时候,不一定非得考水产养殖,只要水产相关的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学校,水生生物,海洋生物,饲料,动物营养等等。
另外,说一下我个人的想法。我有同学在中国海洋大学读,我们的感觉是那边的硬件设施和福利远不如上海海洋大学。而且,录取方面,上海海洋容易多了!其实2所学校水产方面实力很相近。差别是,中国海洋是综合性学校,名气稍微大点;上海海洋是以水产为特色的(全国第二)。
再者,水产养殖属于农学,分数低,还一般都招不满。只要国家线就行了(2所学校都是)。好好学英语,有空多看看专业书。
最后,引用一位专家的话----“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
二、青岛工学院很可怕吗
青岛工学院不可怕。
青岛工学院简介:
青岛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独立建制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前身为2005年建校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是由中国海洋大学申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的青岛伊力特德泰科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独立学院。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于慎知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青岛工学院。截至2023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1227.82亩,建筑面积2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价值为9737.77万元,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27.2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
设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及11个专科专业;有专任教师723人,全日制在校生15894人,其中本科生14660人,专科生1234人。
师资队伍: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或孝并72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531人,具有高级职称225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9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11人,具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360人或孝并;外聘教师34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事务部门等190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青岛市优秀思政教师、十佳辅导员4人,建设23个教学团队和29个科研团队。
硬件设施: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拥有教室333间,其慎知中多媒体教室111间,数字语音室16间;公共计算机实验室13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建有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园网络覆盖全校,拥有通识课程及专业课衫迹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学校拥有2640平方米的含羽毛球、乒乓球、衫迹健身等场地的体育馆,另有54653平方米含标准塑胶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运动场所。学校拥有88492平方米的标准学生公寓,22618平方米的学生餐厅。
三、中国海洋大学声学专业考研分享
21级考研党,一战上岸中国海洋大学声学所,分享一下考研的心路历程(初试362)。
学校介绍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海大,原名青岛海洋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为北极大学联盟、IAMRI联盟、海洋大学联盟成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学校的前身是高恩洪于192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建议,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59年3月,在山东大学部分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88年1月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在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设有21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
选择考研,继续自己的求学生涯。
我是96年生人,大学就读于青岛某末流985(崂山校区),14级海洋技术水声学方向,大学前两年生活波澜不惊,成绩在本专业中游偏上,但是距离达到推免的成绩还有一定的距离,到了大三下学期,校园里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学之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就直愣愣地摆在了面前。
其实,选择读研几乎是自己心底默认的事,几乎从来没想过毕业去工作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内心成熟的太慢,自己内心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一个学生,一个家里的孩子,要想转变成社会上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自己所作的心理准备和行动上的准备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算是自己对于科研的向往吧,大学课程学下来,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研究生的阶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习科研能力,也给自己的未来多些可能性。
把中国海洋大学声学所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选择声学所几乎也是自己默认的事,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它是自己所在专业最好的去处,自己一定要要努力去最好的地方。在孩提时代,对中国海洋大学有所耳闻,后来知道,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内科研的最高殿堂,自己内心充满了向往。在国内的声学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单位招收研究生,在当初的选择阶段,自己也查了相关的资料,咨询了老师和学长学姐们。中国海洋大学系统,就是声学所了,国内声学的权威单位,除了水声方向,音频,超声,语音等方向的实力也在国内是顶尖水平。每年我所在专业的同学,无论是推免还是统考,去声学所的人数都很多,所以,我跟着随大流也是选择声学所作为努力方向的一个原因吧。
大学方面,南京大学声学系,在国内也是顶尖水平,不过研究方向偏向电声,我的大学同学以及学长学姐们有去南大读研的,不过人数很少;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哈工程是老资格的军工强校,水声方向的实力很强,不过我不喜欢东北的气候,所以换掉;西北工业大学在水声界也有一席之地,不过自己对这个学校了解的不多,之前的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也没有去那边继续深造的,所以也换掉了;同济大学声学所,每年我所在的专业同学都有5+的同学选择那里,不过同济没有我想去的水声方向,所以也换掉了;再就有就是我的母校了,不过我觉得自己在青岛呆了四年,想换个环境,换个思路,换个节奏,所以就把母校的所有回忆,都定格在大学的四年中吧。另外陕西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也有做声学的老师但是自己了解的不多。幸运的是,通过努力,考研的同学绝大多数都上了岸。
紧张充实的备考之路
但是就在四月份,下定决心全力准备考研的当口,不幸的生了一场大病,回家休养了一个多月,以至于整个大三下学期都处在挣扎的康复阶段。真正的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去,已经是夏令营之后的八月份了,接近于大四开学,真正留给自己的复习时间,也就只有四个多月。我准备的是声学所的声学方向,考试科目是数二,英一,政治和声学基础。这些科目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紧密相关,所以自己还是有些底气的。
开始复习的时候,很多同学的备考已经准备了很久了,我一开始就拉下很多进度,当时还是很慌的。不过我很庆幸有个同学告诉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只要做出了选择,就要全力以赴,不留任何侥幸”。还有另一个同学告诉我:“当你感到困难的时候,就是自己进步的时候”。感谢这两句话,一直激励自己,也感谢自己,用实践践行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关于复习材料的选择方面,我都是随大流的,因为我相信大多人的选择肯定是不会错的。
第一阶段,大概是从八月份到十月末,算是第一轮复习,这阶段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全部过一遍,夯实基础。
数学上主要是刷完《张宇36讲》,前期是跟着视频课走,按部就班,张宇的36讲每一讲包括习题部分都有讲解,全程跟着做完收获不小。高数和线代部分的知识都是大一学习的,虽然一直都在用,但是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像是学新知识,而且会遗忘的很快所以我就安排了两条学习的线,一条是学新知识的线,另一条是做题巩固的线,后面的一条线要落后前一条线几章,算是在学着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我从其他研友哪里还学到了一招比较硬核的学习方法。就是每学完一章知识,合上书,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回忆这一章的要点,自己梳理章节的内容,默写在纸上。绞尽脑汁回忆的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是效率非常高。
相比之下,政治的第一轮就不那么费脑子了,政治的资料,我是跟着肖秀荣的系列走下来的,最初就跟着知识点精讲精练和1000题,一章一章的学。
参考英语的方法,学习一个新的章节,我一般先通篇看一下,然后直奔后面的选择题(题目当然不会做),然后每道选择题我都去前面找相关的内容,然后标注出来,跳过直接梳理知识点的过程,而是通过题目梳理知识点,毕竟为了赶进度,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很高效的办法。
声学基础是我的专业课,考试范围就在那本书上,因为考研的考察题型就是两种,一种是50分的名词解释,另外是分值100分的五道大题。复习的时候,我就把每一章的重点概念整出来,每一章的核心问题的推导整出来。专业课的复习反倒是没有太多的阻碍。这里也感谢同专业的老师同学,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帮我答疑解惑,理清了自己很多摸棱两可的认识。加上大学阶段声学基础学的相对扎实些,所以复习过程相对顺利。
转眼马上就到了11月(到11月才搞完一轮,可见我的进程有多慢了吧)第一轮的复习还是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当时我经常上知乎看别人写的考研的心路历程和学习方法,从中汲取养分,与自己的学习思路做个比较,从而有针对进行调整。记得看过有个问题印象深刻“考研心态崩溃怎么办”,看着别人的故事,我还觉得自己准备过程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心态平和。哪知,心态上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到。
到了第二轮复习,主要的节奏变成了做题,这个阶段开始接触真题(我的进程真够晚的,有的同学暑假就开始做真题了)。
数学上,买的近三十年的试题,00年以前的试题,真的是过于简单,以至于后面后悔在上面浪费时间。不过做那些试题自我感觉良好是真的。00年之后的题目难度就慢慢上来了,不过数学真题的难度着实不高,这也说明了数学取得高分,打牢基础还是最关键的。英语就没那么可爱了,阅读打下了基础,但不牢固,做真题,吃力地很,阅读题目还是错很多,有几周,自己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英语上,除了不断地翻自己的那本词汇书之外,自己还做了小卡片,记下自己的容易忘记的单词,学的最迷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也会带着卡片,掏出卡片,瞄几眼,心里边默记,边搓几下衣服。
同时,英语翻译和英语写作也拾了起来,写作我买的是王江涛的作文书。自己有针对性的练习了一些文章,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写文章的方法,尤其是自己整理了符合自己写作习惯的文章模板(说是模板,其实就是一套自己常用的写作句型)。这样,硬硬的把英语水平提上去了。政治一直都是跟着肖秀荣系列走,有赖于自己在中学阶段打下的历史政治基础,政治选择题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大题的部分,就等着肖八肖四出了之后,集中背诵了。声学基础的复习真的要感谢同专业可爱的研友们,每天的晚上九点半之后,我们都会在教学楼里的教师休息室里面碰头,交流专业课复习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哪些概念需要记住,讨论大题的推导的步骤,互相交换复习笔记,之前的学长学姐也为我们留下了他们的复习专业课的笔记和之前的考试题目,这都给了我很大帮助。我感受到了,考研虽然是一个人艰难的旅程,但是我并不孤独,有很多可爱的伙伴同行,我们名义上看是对手,但其实是队友,互相鼓励,一路前行。
但与同学的交流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毕竟他们的进度都要快一些,而且在交流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相应的,就会感觉别人的复习效果远远超过自己,而且到了11月之后,焦虑感愈发的侵噬自己的内心,我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每天都很累,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每天早上起床时,感受不到轻快,反而是又累又乏。这时候,自己才认识,考研的真正的考验到了。我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状态了。过了一段时间,由于自己做真题水平停滞不前,而其他同学已经开始整些模拟题目来做的时候,自己感受到了脑力的极限,尤其是开始背诵政治大题时,自己总是要费比别人多得多时间才能记下来,那种挫败感,以及对自己的深深的怀疑,真的是让人抓狂,有几天时间就躲着其他同学,生怕和他们交流复习情况,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一轮复习的波澜不惊,二轮复习感受到压力陡增,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学习思路啥的已经不再重要了,心态成了最核心的东西。考研前两周,做了一套数学真题,当自己给自己判出90+分数的时候,心态彻底炸了,我记得那个晚上在学校的海棠路上徘徊了很久很久,回想着自己的复习过程,感觉自己犯了无数的错误,和别人相比,差的太多太多了,以及如果考研失利,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等等。无数的悲观的思绪炸掉了正常的思考,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击败了,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考研过程中的奔溃的感觉。低落的心情持续了几天,那几天学习的效率低的可怕,但是好歹没完全自暴自弃,我不断的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可以的,只要付出努力,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以至于后来毕业前我经常去海棠路上走一走,回忆起自己当时心态崩溃的时候,真心的感谢自己当时的咬牙坚持。
声明 :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163.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